2009年7月13日星期一

读《论语新解》



读《论语新解》



 



一,学而篇16



*        
首句:1,子日:学而时习之,不亦悦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



末句:16,子日:不患人之不已知,患不知人也。



这两句很有意思,钱老要学人细察之。



今人皆知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”,而少有知“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”之深意。



*        
学而篇里7句中的“贤贤易色”,9句中的“慎终追远”,皆极有妙意。特别是“贤贤易色”语,依钱老之新解,此语若送给和合中的夫妻恋人之一,则有歧色之意,甚为幽默。



二,为政篇24



*        
其最有名的是第4句,子日:吾十有五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。钱老解中,对夫子人生之各境界有详解。谓我等凡人,宜只在志学、立与不惑里着力。而天命之后诸境界,不可依圣相比。



我一直认为,夫子是有“圣”的,(真是废话,夫子本来就是至圣先师来着),我说这“圣”是指非世间界之神圣。钱老也说,夫子超出宗教教主之位,我信然。



多说儒为经世之学,此语不虚,而也不能就此证明儒之教主夫子就非出世之神圣。试问天下,能五十知天命,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者有几人哉?



*        
为政篇里有4句是问孝的,可见孝在为政中之份量。夫子分别答以无违、唯疾之忧、敬、色难,然后几句是识人、问君子、问使民。



识人的是910两句,9句是夫子识颜回之不愚,10句是格言了:视其所以,观其所由,察其所安,人焉瘦哉?人焉瘦哉?



君子有3句,极其简洁:“君子不器”、“先行其言而后从之”、“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”。



越简洁越深沉,君子不好做啊。



如何求仁?(干禄)何为则民服?使民敬忠以劝,如之何?



“多闻阙疑,慎言其余,则寡尤。”——多听少说不得,有所怀疑的也不能说出来啊。18句。



“多见阙殆,慎行其余,则寡悔。”——多看慎行,看到了不安的出别去管他啊。



“举真错诸枉”——要以正压邪,则民服。19句。



“临之以庄,刚敬。孝慈,则忠。举善而教不能,则劝。”20句。



“政”其它就是“正”,夫子的政,从家政始,而政天下。家政刚从孝始,以信立。22句: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”,是流传最广的一句格言了。



三,八佾篇26



*        
我以为,这篇得在讲“礼”,兼“乐”。钱老说,夫子基本上是礼、乐一起说的,“言礼常兼言乐,两端并举,使人易体悟到一种新境界。



*        
 



那古时有些“礼”呢?“礼”的本质又是啥呢?“乐”的境界又如何呢?



 



其实,我们从小就被大人教育要“懂礼”,这多指礼貌。比如见到长辈要起立称呼,有长辈大人物在场,要收敛,让长辈大人物先行、先吃,要表现得谦恭等等。所谓长幼有序,尊卑分明。我认为这古时的“礼”也是这些,所以,这篇里的第1句就是夫子批评季氏在家里用天子八佾之舞,很严厉地说了一句“是可忍?敦不可忍?”,还是这个季氏,竟然用天子之祭,“旅于泰山”,还有三家的“以雍彻”,夫子都是极为反对的。除了这天子与诸侯之尊卑不同,礼节待遇不同外,就是平辈之间也是要循礼而行的,第7句的“射礼”,就是说即使是相互竞争,也要“揖让而行下,而饮”,才是合礼之争,君子之争。此外,还有一种礼,是人与鬼神之间进行的,如祭礼、谛礼,这礼则要“祭如在”!(12句),因为“获罪于天,无所祷也”。(13句)



 



“礼”的本质是什么?第3句就点出来了,“人而不仁如礼何?人而不仁如乐何?”,“礼”只是“仁”的表现,“仁”为质,礼、乐为表。钱老解“仁”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意、真诚。如此说来,这礼应该只是人们相互真诚交往的一种表现。我对你充满敬重,充满情意,于是我“礼”你,送你一束花,送你一刀肉,送你100块票子。夫子说了,没有“仁”,礼、乐都不存在了。叹夫,现在我们的“礼”,说是人情世故,可偏偏都少了这个“情”字。如之何?如之何?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