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因缘与生命的轮回-----《觉悟之路》第25章笔记
12因缘并不是要解决生死的绝对起始之谜,而仅仅是说明“此有故彼有,此无故彼无”,每一事态依前一事态为缘的简单发展过程。
无论如何,从这个此有彼有里,我们可以看到生死的起因,还是因了一个“无明”,可“无明”到底是什么呢?12因缘又各各是什么样的内涵?
无明:“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愚昧,由此我们在这个世界轮回不已”,书中说这话是佛陀说的,出自《经集》。我是查不到出处。但《楞严经》上有说:诸修行人不得得成无上菩提,皆由不知两种根本,一者无始生死根本,则今汝者,与诸众生,用攀缘心,为自性者。二者无始菩提涅般元清净体,则汝今者,识精元明,能生诸缘,缘所遗者。又说:一切众生,从无始来,生死相续,皆由不知常住真心,性净明体,用诸妄想,此想不真,故有轮转。看来,这“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”、不知“两种根本”,即是“无明”。
行:行是什么?行是五蕴之一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五蕴之一。(在此,想到另一个问题,五蕴与12因缘是个什么关系?为何12因缘里会夹杂一些五蕴的内容?五蕴乃当下色身之所寄存,12因缘除了当下色身之外,可有其它?)书里说,行是一词多义,须由上下文来理解,有恶行、善行及决定行三种分类,构成轮回之业力者,为行。行,肯定是个动词,书上说“所有善恶身口意都被包括在行蕴之中”,但四对谛(苦集灭道)不被称为“行”。有无明才有行,如果已破无明,智慧解脱,自然就没有“行”了。
识:识指再生意识,它是指人们在受胎时所经历的最初意识。《楞严经》有云:生因识有,灭从色除。我想就是指此“识”。由此识再结合父母精卵细胞才成胎。“识”里面贮藏了此生命之流过去的一切感受、性格和潜伏力。是否可以理解,“识”是一种对“行”的磁性记录,但它记录的不是“行”本身,而是“行”过程中的特别感受。“识”不象“行”有善恶之别,它本身无善无恶,纯洁无瑕。“识”亦为五蕴之一。
名色:名色不同于色身,不止于色身。它分成名、色或者名色。名,是受、想、行再加上识而成。色,则指色身、性别、意位(这个意位很不好理解)再加上识,经业力驱动而成。他们合于一处,则是名色。
六入:胚胎时期,六根逐渐从这些具有无限潜在力的心理和物理现象中演变,这些极微尘粒因而进化成为复杂的六根之器,眼耳鼻舌身意与相应之色声香味触法而成六识。
触:在六入与名色之间的一个过程,是为触。
受:对今生或前生善恶业果报的一种感受,除此之外,再无其它主宰。“要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”,即为此。有乐受、苦受、无记受三者之分。
(贪)爱:是同无明一样重要的一种生死轮回缘起。与无明的区别在于,(贪)爱是缘起未来的现在因,无明是缘起现在的过去因。(贪)爱也有很多分类。
取:取为强化了的(贪)爱,如果爱为黑暗中的偷窃,取则为实在偷到了某物。这比喻很形象。取,即为执取。
有:也称业有,跟行相类,都是业力的活动,但行涉及过去世,有构造未来生。
生:心理与物理的生起是为生。
死:生命不可回避的结果。
以无明为缘,生起业行。以业行为缘,生起再生意识。以再生意识为缘,生起名色。以名色为缘,生起六入。经六入为缘,生起触。以触为缘,生起受。以受为缘,生起爱。以爱为缘,生起取。以取为缘,生起有。以有为缘,生起生。以生为缘,生起死、忧、悲、苦、恼等。此为痛苦之来源。
若无明断,则业行止。若业行断,则再生意识止。若再生意识断,则名色止。若名色断,则六入止。若六入断,则触止。若触断,则受止。若受断,则爱止。若爱断,则取止。若取断,则有止。若有断,则生止。生断,则无老、死、苦、忧、悲矣。
此12因缘中,无明、行与过去世相关。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为现在世,生、死则与未来世相关。
行、有是业。无明、爱、取是烦恼,识、色色、六入、触、受、生、死是果。
所谓生命的轮回就是,过去的无明、行、(贪)爱、取和(业)有五因,生起现在的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五果。而当下的(贪)爱、取、(业)有、无明和行,再生起未来的五果,以致无休止的延续轮回。相应的,只有此生断了贪爱、执取之心,众善奉行,发无上菩提(智慧),则可了些生死,不遭后有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