送你一支歌吧
他还是走了。
他有无限的柔情。
又是如此的决绝。
送你一支歌吧。
“沿着这条路
一直朝前走
在不远的地方就有一个路口
你可以向左转也可以朝前走
但是你不能停留 。”
------我们总是面临选择,我们总是无法停留。
“不要抬头四处张望
这里没有你要的好风光”
-------这里曾经有过我们的风光,随风而去吧。
“不要等待幻想更不要奢望
这里没人歌唱 ”
------让歌声只在心内流淌。
“没有谁能将你阻挡
竖起的拇指像山峰庄严坚强
山里藏着你的愿望像母亲的召唤
那一碗鹰嘴豆培根汤 ”
------那一盏青红酒篝火正旺
“背着背包不停跳跃
不去想下一步会在哪里落脚
眼前巍峨高山脚下蓝色湖泊
让你安宁喜乐 ”
--------你要安宁,你要喜乐。
“燃起营火温暖田野
闭上双眼为这世界的友情祷告着 ”
-----祷告着。
“岩石般的沉默孩子般的无邪
心里怀着春天 ”
“平静孤独快乐幸福
在这条没有行人的路上 ”
“那钻石般的光芒永远年轻
永远的热泪盈眶
”
-----平静孤独快乐幸福。
达摩流浪者
2009年2月6日星期五
寺庙中佛像的真实含义
寺庙中佛像的真实含义
发信站:天益社区(http://bbs.tecn.cn),版面:拈花微笑
本文链接:http://bbs.tecn.cn/viewthread.php?tid=315268
现在,来寺院烧香的人是越来越多,可喜可思。喜的是人心向善、向上,这是人类希望的曙光;思的是信者何所信,何者为善,如何行善?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到道场里来,不知也不问所敬者是谁,只要见到像总是大把的烧香,状似虔诚的膜拜,口中念念有词,听之不知所云,问之不知所求,究之不知所向。总觉得满天神佛是他的依靠,能够让他有安全感,这也是现代人的可爱,也是可怜之处。
佛法是佛陀对一切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,希望一切众生能够在各自的生活、工作领域内,从不同的层面、不同的角度,去端正思想、改变心态,提高人生境界,升华心灵素养,以期达到断恶修善、转迷为悟、转凡成圣的目的。本着这样的一个宗旨,佛法在传播的过程中,所有的言教与一切有形的设施,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,这是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的苦心孤诣、匠心独运,也是他们“但愿众生得离苦”大慈悲心的具体落实。所以我们要正确并且善巧地认识佛法当中的种种设施,以避免信佛是迷信的讥嫌。即便不是学佛的人,也应当善意地、正确地理解,以避免误会。我们要去认识自己所不了解而又时常要面对的事物,切不可以不知为知,那样往往会阻碍自己的进步。
寺院的由来
佛教是佛陀教育的简称。我们透过历史可以清楚地认识到,佛教大约在春秋时期就传到了中国,一直到后汉永平十年(也就是公元六十七年),由汉明帝派特使蔡愔正式到西域礼请,同时,迎请印度高僧摩腾及竺法兰两位法师带着佛像以及经书来到中国。
这是国家大事,一开始先有鸿胪寺接待(寺是属于皇帝直接管辖的,鸿胪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外交部)。两位法师与帝王大臣相处的非常融洽,大家在一起非常欢喜,王臣们都希望他俩长住中国,于是,汉明帝正式增设一个同样的机构,也称之为“寺”。这个寺就是佛教教育机构。
古代的专制,君权与相权还是分得很清楚。帝王对宰相非常尊重,宰相执行帝王的旨意,管理国家。宰相之下办事的一级单位称“部”,“部”的长官称“尚书 ”。另外,直接属于皇帝管的称“寺”,寺的长官称“卿”。皇帝之下有九个“寺”,就是九个一级单位,称九卿。于是,汉明帝的政府就有十个“寺”,新成立的 “寺”就专管佛教教育。佛教在中国第一个寺院就是现在的洛阳白马寺。白马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国家佛陀教育部,就是专门推广佛陀教育的。另外,宰相下面有个礼部,也是办教育的,教育的中心是孔孟教育。所以,中国从汉明帝以后就变成两个教育部。这两个教育机构一个归皇帝管,一个归宰相管。因此,佛教教育在全中国的推动,远远超过礼部的推动。可见,中国人对“寺”是多么的重视啊!所以,寺不是庙,与宗教也毫无关系。现代一般人将寺与庙合称,就与鬼神扯上关系了(庙是供养鬼神的,过去皇帝祭祀祖宗的地方叫太庙。一般百姓供祖先,祭鬼神的地方叫祠堂。庙跟祠堂的性质完全相同)。
寺院成立之后,有两个重要的任务,一个是教育,一个就是翻译佛经。翻译佛经所需的译场,规模之大也不是我们想象得到的。唐代玄奘法师,他的译场,编制就有六百多人。早期鸠摩罗什大师的译场的编制也有四百多人。所以,寺院是个很大的政府办事机构。现在的寺院完全变质了,教育几乎完全丧失!变成专门跟鬼神打交道的场所,这是很冤枉的一桩事情。这是清朝中叶以后,逐渐演变到现在这个现象。我们学佛,一定要知道佛教简单的历史,晓得佛法的本质,我们要学它真正的好东西。
佛陀教育
我们从历史上来看,汉朝统一中国之后,在教育制度上,就逐渐兴起了一个很精细、很明确的理念,成为我们近两千年来的教育哲学:“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”。这个理念被肯定,可以说在全世界其他国家民族尚未发觉。中国人很重视教育,深知唯有教育才能解决一切问题,才能够帮助一切人离苦得乐。而且,国家的兴衰与教育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。
佛陀教育在思想、方法、理论、修学上与中国的儒家、道家很接近,可以说,中国的儒道讲纲领,而佛法讲细节,非常微细透彻,两者真是水乳交融。
佛陀教育的宗旨与目的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。它是佛法修学的最高理想和目标。这句是梵语,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“无上正等正觉”也就是“究竟圆满的智慧”。佛法所求的是智慧,佛法是智慧的教育。“觉”是觉悟,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。 “宇宙”是我们的生活环境,“人生”就是自己,佛教导我们的就是“认识自己与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”。若完全明了通达,称之为佛菩萨。若完全不明了,则称为凡夫。诸位想想,佛教教育与人生的关系多么密切啊!世间没有任何事能比这桩事与自己的关系更密切的了。智慧有上、中、下三等,佛教修学的第一个阶段是“正觉”,向上提升一层是“正等正觉”,最高的就是“无上正等正觉”。佛门里面这些名称就好像学校里面的学位名称,现在的大学学位有学士、硕士、博士。佛教也有三个学位,如果你得到“正觉”,就称你为“阿罗汉”,现在的人喜欢简单就称“罗汉”。若你得到“正等正觉”,就称你为“菩提萨埵”,现在的人简称“菩萨 ”。若你得到“无上正等正觉”,就称你为“佛陀耶”,古人简称“佛陀”,我们现在更简单,称“佛”。
“佛”、“菩萨”、“阿罗汉”是佛教学位的名称呀!佛教说,人人可以成佛,人人应该成佛。如现在的博士学位,每个人都可以拿到。所以佛教不是宗教,宗教里上帝只有一位,如美国总统只有一位,不可以人人都当总统。佛法是平等的,人人都能成佛,人人都是菩萨。佛教导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,众生体验觉悟的层次不相同,高低广狭不一样,可见凡圣平等,只是迷悟差别不同而已。佛菩萨觉悟,众生迷惑。觉悟的人生活就自在,在生活里自己可以做得了主宰。迷惑的人,被外面的环境主宰,自己不能做主,所谓“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”。自己不能做主宰的就称为凡夫。如果是佛菩萨则不然,无论顺境、逆境他都能做得了主宰,“主宰”是自己真正能做得了主。
佛教教学的方针是彻底破除'迷信’。佛门常讲:“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”。迷是什么呢?,对自己、对生活环境的真相不了解。因为不了解真相,往往就看错了,也想错了,看错、想错、也就做错。做错的结果就是苦啊!如果一个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真正理解,没想错、没看错、所得的结果一定是快乐。所以'破迷开悟’,是从因上说,'离苦得乐’,是从果上说。为达到这个目的,佛教教学的方针是'破除迷信,启发真正的智慧’,让我们有能力在现实环境里辨别:真、妄、邪、正、是、非,乃至于善、恶、利、害。然后再帮助一切众生建立理智、大觉、奋发、进取、乐观、向上的慈悲济世的宇宙人生观。可见佛教既不消极,也不落伍,是能给我们真实利益的。无量寿经上讲:佛教是能圆满的帮助我们解决众生一切苦难的问题,让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得到幸福快乐、家庭美满、社会和谐、国家富强、世界大同。这就是佛教在我们世间的目标。至于往后的目标---断烦恼、出三界,这种殊胜的利益,就更不可思议了。所以大家要认清楚,佛法是教学,是真的能让我们得到真、善、美、慧,永恒真实幸福的教育成果。
我们常常听到佛教里面讲“普度众生”。那什么是“普度众生”?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对一切众生要尽心尽力去帮助、协助。“度” 就是帮助他破迷开悟,帮助他离苦得乐,帮助他解决一切困难的问题。佛菩萨用什么方法帮助一切众生?用教学的方法。我们现在的教师进修制度就是释迦牟尼佛首创的。他当年在世,有许多有成就的学生。这些学生也分派到各处去教学,但每一年有三个月的时间回到老师的身边,称为“结夏安居”。印度从四月半到七月半是雨季,这个时候在外教学不方便,所以通通回来,接受老师的再教育。同学们再互相切磋、琢磨,然后再出去教学,帮助大众。这是真正难得。
佛教的经典非常丰富,在全世界,不论是宗教、学术……都没有如此丰富的经典。这么多经典把它分类也可归纳成三大类,我们中国人称为三藏经典。这三藏经典即是“经藏、律藏、论藏”,经藏偏重在定学,律藏偏重在戒学,论藏偏重在慧学,这是佛陀教育的教科书。
佛教提倡艺术化、美术、音乐、雕塑、乃至于建筑都含有很深的教学意义,确实达到大圆满,充分显示教学的宗旨和意趣。佛教教学将博物馆、图书馆与学校结合在一起,让人一进入山门,一句话都不必说,佛陀所教导的,我们都能体会明白了。
2009年2月3日星期二
心灵环保100句
心灵环保100句
作者:佚名
1. 多替别人想一想。
2. 心中充满着绿意。
3. 时刻心中有爱,常保惜物之心。
4. 时时保有敬人、爱人的赤子之心。
5. 常怀喜悦感恩、慈悲、施舍、不让心灵物化。
6. 给枯黄的心灵植上一片绿。
7. 把自已的欲望降到最低点,把自已的理性升到最高点。
8. 心与行动合一做环保。
9. 常常清理心中不必要的垃圾。
10. 不是外表做环保,而是要打从心里做环保。
11. 以良知和爱在心中植出大自然。
12. 心灵深处,常存善念。
13. 在心里撒下善的种子。
14. 心存环保,身体力行。
15. 在心中不堆积任何的垃圾。
16. 心田保有一片净土。
17. 做任何事情,第一要从心做起。
18. 惜缘、惜福。
19. 多付出些耐心、爱心,来灌溉这株树苗。
20. 看山又是山,看水又是水,使烦恼是非消弭于山水之间。
21. 心中充满绿意嘛!
22. 拋除心中一切杂念,让心灵一片纯净。
23. 金钱诚可贵,科技也重要,若为子孙故,环保须做好。
24. 不忮不求,知足常乐。
25. 将心比心。
26. 从心做环保,用心做环保。
27. 心灵有环保概念喔!
28. 做好环保,悦自心中来。
29. 从自省的功夫做起,凡事反求诸己,做到「己立立人己达达人,己做不欲勿施于人」。
30. 清心寡欲,知足惜福。
31. 无害人之心,有助人之心。
32. 保有一颗无私的心,时时去帮助别人。
33. 给心灵一个无污染的空间。
34. 重拾洁净的自我。
35. 做环保要从自己开始。
36. 空出我们的心,不要让它装满贪、瞋、痴的垃圾。
37. 诚实即是心灵环保的最先要件。
38. 保持心的宁静无染。
39. 一颗虚心向大自然学习的心。
40. 让心灵深处回归自然澄明。
41. 不让心灵深处的绿地受到污染。
42. 不断的回收有用的精神食粮,让我们的心灵不虞匮乏。
43. 保持平常心。
44. 纯净的心灵,才是沟通环保意识的原动力。
45. 种植一颗慈悲心。
46. 心中开满一园璀璨的花朵。
47. 心存善念,身行好事。
48. 保持一颗真诚、善良、谦虚、慈悲为怀的心。
49. 常怀一颗感谢心。
50. 爱自己更爱别人。
51. 心中有环保,随时做环保。
52. 环保起于心灵初动之时。
53. 人人心中有环保,处处做环保。
54. 有惜福的心,就有美丽的净土。
55. 以恕己之心恕人。
56. 不说是非、不听是非、不传是非。
57. 以开明宽阔的胸襟,去接受包容各种不同的思想。
58. 保有一颗爱人、爱物、爱大地的纯纯之心。
59. 感恩、知足的心。
60. 清心自在。
61. 使心灵绿意盎然。
62. 拥有一颗拾荒者的心。
63. 记着时时以善心待人。
64. 以澄净的心绿化地球。
65. 内不欺心,外不欺人。
66. 让我们拒绝不净的诱惑。
67. 让我们的心不受外界任何污染。
68. 心无杂念。
69. 净化人心。
70. 遇到挫折,检讨自己。
71. 爱心是心灵环保。
72. 海阔天空,天天快乐。
73. 在每人的心中都存在着「爱」。
74. 每天都有帮助别人的心。
75. 用爱与自然共存。
76. 用心体会、用心去做、用心去实现。
77. 勿怨、勿贪、勿色、勿假。
78. 珍爱我们的生活环境,并且『用心』去做。
79. 不是广告,也不是口号,而是落实生活中去关怀大地生命。
80. 取之自然,活得自然。
81. 有舍有得、不舍不得。
82. 人人不吝于发挥爱心,让社会充满爱与关怀。
83. 能付出就是一种福气。
84. 心灵没有垃圾。
85. 以良心来做环保。
86. 净化意念,善念常存。
87. 回归清澈的心境。
88. 寻求学习和谐与自然的心。
89. 拆除心灵的违建。
90. 心灵和环境都保持干净。
91. 常存感激的心。
92. 自己要幸福,也要别人能幸福。
93. 有一颗知足、惜福的心。
94. 保持一颗环保的心,随时坚持做环保。
95. 用无价的心,维护无价的地球之宝。
96. 以感恩来取代抱怨。
97. 心如一片广大的草原。
98. 为子子孙孙留下美好的乐土。
99. 身不富,心富。
100. 绿化心中的园地。
订阅:
博文 (Atom)